第697页

曹程喝了一口茶,继续道:“你说咱们扣了耿如杞十万石粮食,朝廷不会撤了咱们吧?”

“大人多心了,现在真定府的老百姓无不对大人感恩戴德,都说大人爱民如子,即便天子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

曹程心中闪过一丝焦虑。

他扣粮食肯定是找好理由了的。

今年的冬天太冷了,真定府的粮食也出现紧缺的状况,不少老百姓手头也紧。

如果不是朝廷在大力推行红薯,今年真定府怕是要饿死一些人了。

曹程这么做,一是确实得为自己做打算,若是真饿死了不少人,以皇帝的脾气,他这个乌纱帽基本上不保了,甚至要蹲牢狱。

二也是想给自己博一个清流之名。

这件事肯定会引起很大的反响,毕竟这是送往大同镇的粮食。

但只要自己在这里面坚持,打着为真定府老百姓好的旗帜,来做这件事,事情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至于大同镇那边,先不管了,又不是我的辖区。

这是曹程的真实想法。

在明末,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而是非常常见的。

明末官员相互明争暗斗并不局限于朝堂上,地盘也是派系林立,都想着眼前自己的事情。

例如正统历史上,崇祯三年山西正在剿匪。

山西巡抚和大同总督就不和,为了保存实力,避免犯错,相互对叛军不闻不问,相互将叛军放到对方的地盘。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地方上的利益冲突数不胜数。

这一次真定府扣押粮食,就是典型的地方上的冲突。

这点身在大同城的崇祯已经推算到了。

他推算了好几种可能。

一、曹程半夜睡觉从床上摔下来,脑子摔坏了,所以才敢私扣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