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入宫面圣着实不妥,再加之他们入城之时之前的情报也不过刚刚入宫,于是三人便先洗漱一番,换了新衣,这才入宫面圣。朱剑秋二人本是要等李隆基传召的,但他们因与沈砚同行,便也得了方便,被认识沈砚的宫内侍卫一路放行,畅通无阻直入紫宸殿。

李隆基见到沈砚三人不惊反喜:“仙长竟然已经来了?真是太好了!这信中所言着实令朕触目惊心呐!若非仙长告知,朕实在想不到,大唐域内竟然还潜藏着这么一股这么可怕的势力,着实让朕难安啊!”

沈砚轻叹一声,却并未如众人想象中那般应和帝皇,反是毫不留情地一盆冷水泼了下去:“若是陛下这便怕了,那所谓雄心,陛下倒不如没有的好。”

跟在沈砚身后进来的朱剑秋二人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殿中众人亦是瞬时跪了一地。李隆基也不由一愣,但他的反应却是在场众人中最淡定的那个。

李隆基愣了一瞬,随即又像完全没听懂沈砚话中的深意一样摆了摆手道:“你们这么大反应做什么?且都先出去吧,朕与仙长单独叙话……朱爱卿、杨将军,你们也先去侧殿候着吧。”

待众人离去,李隆基这才忍不住露出了一抹苦笑:“仙长,您这……可真是半点面子也不给朕留啊!”

沈砚岿然不动:“实话实说罢了,自古改革者无善终,陛下若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意,此事,便到此为止吧。”

李隆基默然片刻,叹息道:“仙长,你不必如此激我。我于武皇手下讨了那么多年生活,旁的没学到,有一点却是明白的——这事情,要做,便做绝。瞻前顾后、当断不断皆是取死之道……仙长安心便是,朕既然做了,那无论前路如何艰险,朕都必然会走下去,毕竟……朕就从未想过回头啊。”

沈砚着实没有想到李隆基竟有如此觉悟,他审视李隆基片刻确认他句句无虚后方才后退一步,施礼道:“请陛下见谅,事关天下百姓,贫道不得不谨慎。”

李隆基摆了摆手不以为意:“人之常情,说实话,若非道长的预言这新法朕是绝不会推行的。朕虽不在乎身后事,却也不愿在世之时便被那些叛军追得狼狈不堪……朕不过是个自私的人罢了。”

沈砚垂眸不答,李隆基也并不在意他的反应,只将话题转了回来:“那依仙长之见,这九天之事当如何应对?”

沈砚抬首,却不答反问:“那依陛下之见,您会如何应对?”他当初废寝忘食整理出的书卷可不是让李隆基如今事事都来问他的,这大唐毕竟是李氏的大唐,他能帮得了他一时,难道还能帮得了他一世吗?正如李隆基自己所说,这条路他踏上了,便没有回头的余地了。

李隆基显然也明白沈砚的目的,见他如此问,他便也顺着思考起来:“九天之事看似干系重大,实则其中有反心之辈不过了了。除却王毛仲与伊玛目外,余者皆我大唐子民,不足为惧,可柔怀相感,收为己用。而伊玛目本就是盗用卢延鹤之身份,他不敢做这个出头鸟,反倒是王毛仲……日前有信传报,王毛仲病死任上,如今看来,病死是假,金蝉脱壳是真。”

“如今敌暗我明实为不妥……此次剿匪查获隐元会与倭寇暗通之书信,朕心甚痛,然百姓之安危便是大唐之安危,隐元会勾结倭寇欺压我朝百姓已是通敌叛国之举,责令各地官员查没隐元会据点,通报其罪行,缉拿隐元会密探,凡举报有功、无叛国之举者皆可既往不咎!”李隆基侃侃而谈道。

沈砚抚掌:“化天下万民为耳目,陛下此举甚是精妙。”

李隆基连连推辞:“仙长言重了,全赖仙长所赐仙书,着实令朕受益匪浅啊!”

“然消息纷杂,难辨真假,陛下若是有意不妨趁此机会化隐元会为己用?”沈砚突然建议道。

李隆基微微一愣,随即也不由认真思考起了这件事情的可行性,越想越觉得此事值得一试,毕竟,隐元会更多的还是为了混口饭吃的底层密探而非效忠王毛仲的高层,更何况隐元会组织严密、人员身份极为隐秘,正适合让人取而代之。李隆基点头道:“此事可行,只是具体方案仍需仔细斟酌……只不过,朝中恐怕没有擅于此道的人才。”

沈砚目含笑意:“朝中当真没有?”

李隆基不由苦笑:“当真什么事情都瞒不过仙长……只是,我那凌雪阁还是于监视暗杀之事上有些专长,若论广集情报……他们恐怕还差了些。”

沈砚不以为意:“总有擅长的人,况且,凌雪阁不够再加上唐家堡呢?”

李隆基沉吟:“蜀中唐家立家百年于刺杀一道的造诣朕也有所耳闻,若再加上唐家百年经营自是可以免去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