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页

“啊?!”所有人惊掉下巴,唯独杜洪江笑得高深莫测,老怀甚慰,知父莫若女啊。

刘玉珍脑子转得快,突然眼睛一亮:“让你爸去乡政府,咱们这家照搬不误。”反正乡政府离县城也不远,骑车只要半小时。

黄树芬赶紧摇头,“不行不行,要搬你们搬,我不动。”

这时候当然是要老人家最心爱的乖孙女上场咯,甜言蜜语跟不要钱似的,先劝动他们,到时候已成定局他们不搬也得搬了。

接下来半个月,杜洪江带着证件去乡政府报道,果然分在农业站,专管烟草这一块。这两年被双水村所带动,全乡农民都在大力种植烟草,价值和产量双高,这一块倒是真正的实权部门。每天早出晚归,干劲十足。

刘玉珍连续进了十几趟县城,杜红梅听说他们要找房子,说对面那户人家刚搬去新楼房,可以租给他们住。回家跟男人商量过,也觉着现在条件有限,先将就两年再说,反正平时全子和华子都不在家,几口人先挤挤,以后条件好了再置换套大的。

当然,在他们内心深处,只有独门独院可以种树养羊的才叫房子。

房子有眉目了,刘玉珍被闺女撺掇着,把纺织厂门口那间小矮屋盘下来卖早点,馒头花卷土豆饼油条豆浆她都无师自通。一开始没自信,生怕做出来卖不出去,第一天只敢做几十根油条。谁知她做的东西味道好,分量又足还不用粮票,不到一刻钟居然全卖光了。

看着还没装满一兜的钞票,刘玉珍傻眼了。

迅速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骑回家,婆媳俩手忙脚乱带上发好的面杀来,趁着中午下班的间隙又卖了一波。纺织厂往前走三百米就是县一小,放学有往回走的学生,也会买一根。一天下来,婆媳俩根本闲不下来,光炸油条就供不应求。

收摊的路上,老太太不忘感慨:“这城里小孩儿的钱就是好挣呐!”在村里谁家孩子能有五分钱零花啊。

到家一算,全天居然卖出去三百多根油条,收入十多块,小吃成本才一半,相当于一天净赚了八块……那一个月岂不是得赚两百四?

诶哟,不得了不得了,城里人的钱可真好赚。再听儿媳妇说今儿是没准备好才卖了这么点儿,以后多备点面,不止炸油条,还炸馒头,炸麻圆,赚的只会更多。

于是,老太太当天晚上就表态了:这家必须得搬,尽快搬。

杜老爷子:“……”老婆子一辈子见钱眼开。

杜洪江想了想,又建议道:“要不咱们把淼淼说的那种小卖部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