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躲在阴影里的老鼠

“使不得,使不得啊,爵爷”

还没等刘老汉把话说完,秦浩就不耐烦的打断:“这孩子我看着欢喜,给他个小玩意,又不是给你的,这事你可做不得主。”

说完,秦浩又问道:“六岁?可是到了进学的年纪,为何没取个学名?”

刘老汉闻言苦笑:“去岁蝗灾,不少人家都去了别处逃荒,学堂自然也就荒废了,老汉去县里寻了好几遍,都没找到合适的先生,就只能先等等了。”

“先生还是要尽快找,如今长安城出了个玉山书院,乃是皇家出资建造,过几年只要是大唐人士适龄孩子都能参加考试,一旦入了玉山书院,毕业之后,不说高官厚禄,寻个体面的活计还是不成问题的。”

既然是出来寻访学子的,秦浩也趁机打一波广告,不过这个广告他打得心安理得,他有信心不出三年,玉山书院就会超越国子监,成为大唐最高学府。

刘老汉对秦浩的话深信不疑,毕竟以对方的身份,又何必骗他一个升斗小民呢?

“爵爷说得是,回头老汉便去县里寻先生。”

秦浩笑着揉了揉小孩的脑袋:“若是老丈不嫌弃,便由我来给你这小孙子取个学名吧。”

老汉一听激动坏了,拉着小孙子就给秦浩跪了下来:“傻小子,这可是天大的福分,还不快谢过爵爷。”

“谢爵爷赐名。”小孩倒也实在,砰砰给秦浩磕了三个响头。

“学名便叫做刘鸿,字青云吧。”

“刘鸿,刘青云,好名字,多谢爵爷赐名。”刘老汉又按着小孙子给秦浩磕了三个响头,看起来比拿到金豆子还要高兴。

傍晚,刘老汉的儿子回来了,得知秦浩给他儿子赐名后,差点又要给秦浩磕头,好说歹说算是拦住了。

秦浩一行在刘老汉家里休整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就骑着马离开,临走前秦浩还在枕头下面放了三颗金豆子。

等到刘老汉儿媳妇收拾床铺的时候发现追出庄时,哪里还有秦浩一行的身影。

“好人呐。”刘老汉手里捧着金豆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秦浩并不知道,自己在大唐再度收获了一张好人卡,一路来到商州县城。

商州县城还算是比较繁华,这也跟其三省交汇的地理位置有关,秦浩一行来到县里,随便找了一家客栈,便住了下来。

“小二,跟你打听一下,这县学在哪?”

县学也就是官府的公办制学校,从汉代开始就一直存在,后来隋文帝废止,隋炀帝又重新启用,唐朝很多制度其实还是沿用的隋朝,县学同样如此,只是规模更大一些,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

像商州这样的上县,应该有四十名学生。

一路寻访,秦浩发现民间乡村有私塾的实在是太少,时间有限,还是直接从县学中选拔效率更高一些。

“哦,就在衙门往右走过两条街,有一处立着石碑的地方就是了。”

“多谢小哥,上些你们店里拿手的酒菜来。”

“好嘞。”

吃饱喝足,秦浩一行前往县学,一开始门房还不让进,直到秦浩拿出鱼符来,门房这才颤颤巍巍的带着一行人去了山长办公室。

见到秦浩的鱼符,山长自然是不敢怠慢,听闻秦浩要找学问突出的平民子弟,虽然疑惑,但也不敢多问。

“爵爷,这四个就是县学中,成绩最优异的平民子弟了。”

秦浩打量了四人一阵,年龄大的两个有十六七岁,年纪小的只有十三四岁,从他们身上的衣着打扮来看,估计家中至少也是颇有家姿的乡绅,不过也正常,在古代要供养一个读书人是需要花很多钱的,县学一共就四十个名额,他们能进入县学,已经算是很有天赋了。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何解?”

秦浩的突然提问,让四人愣了一下,下意识看向山长,山长见状赶紧轻咳一声:“秦爵爷在考较你们学问,还不快快作答。”

其中一名身穿青衫的学生朗声回答道:“孔子言: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人,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他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仲弓言:吾虽然笨,也会照您的话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