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蝗灾来了

毕竟借钱的是国库,又有大唐皇帝陛下背书,还有两成利息,反正现在四海升平,春耕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应该不会出现严重缺粮的情况,还不如把库存的陈米拿出来,到时候国库还的是新米,还能卖李世民一个面子。

“老程家中还有铜钱十五万贯、粮食十万石,愿借与国库。”

“臣牛进达”

一众武将纷纷站出来驰援李世民,这些都是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的老兄弟了,自然是要坚定的站在李世民这边。

文臣跟世家大族一看大势已去,也就只好捏着鼻子认了,纷纷效仿。

李世民一副感动不已的模样,将众人一一扶起来,一番忆苦思甜,自然也少不了褒奖。

于是,一场春耕仪式,成了李世民的秀场,估计史书上很有可能会记下这君臣相宜的一幕。

原本空得让老鼠都流泪奔走的国库,终于有了存粮,不过钱嘛,还是少得可怜,毕竟对于那些世家大族来说,20的利润实在是太低了,粮食借也就借了,钱还是拿去放高利贷更划算。

对此,李世民也没有太放在心上,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借粮,一旦蝗灾来临,粮食才是根本,这次借粮也能有效抑制那些世家大族兼并土地,也算是一举两得了。

“秦爱卿果真旷世奇才,三言两语便解了大唐燃眉之急。”李世民感慨道。

杜如晦跟房玄龄这回也只能默认,谁让他们苦思冥想也没想到这个法子呢?

“从关外购置的家禽准备得怎么样了?”

“回禀陛下,户部已经拨下了五十万贯,购买了五万只鸡,三万只鸭子,民间的家禽已经涨了三成之多,短时间内怕是很难再筹措了。”房玄龄道。

李世民微微皱眉:“秦爱卿说过,蝗灾来临便是数十亿只,一只家禽每天可以吃掉三百只蝗虫,八万只家禽怕是不够吧?”

“陛下,蝗灾乃是天降灾祸,我等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杜如晦叹息道。

“唉,罢了罢了,这些家禽就按照秦爱卿所说,派左武卫放到潼关以西,下令程知节一定要好生看护这些家禽,所有人不得捕杀,违令者斩!”

“诺。”

人类若是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心态也会随之改变,李世民就是如此,原本贞观三年的他,应该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然而自从春耕以来,李世民脸上就很少有笑容。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蝗灾的确是要来了,根据各地百骑司密报,关中许多山村已经出现了蝗虫扎堆的迹象,这些蝗虫啃食庄稼,已经导致农田减产,一旦越来越多的蝗虫聚集起来,必然会发生可怕的灾难。

而且随着天气越来越炎热,长安已经出现了缺水的状况,许多农田因为无法浇灌只能荒废,而由于缺水,植被不够蝗虫生存,导致蝗虫开始迁徙。

终于,贞观三年六月,蝗灾爆发了。

铺天盖地的蝗虫开始肆虐,所过之处,不论是庄稼、野草还是树木,全都被啃食一空,甚至出现了人畜被蝗虫覆盖无法呼吸,活活闷死的惨状。

一时间,关中粮价大涨,许多灾民迫不得已只能举家前往长安逃荒。

万年县,秦浩的封地外,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灾民眼巴巴的看着面前正在燃着炊烟的庄子,空气里一种从未闻到过的香味,让这些灾民下意识的狂咽口水。

“大爷,行行好给口吃的吧,额们已经五天粒米未进了。”

“是啊大爷,求求你们了,给口吃的吧,要不我这娃卖给你,三个馍馍,这孩子能干得很嘞。”

刘老汉等一众庄丁面对这一幕也不禁动容,只是他们也很清楚,这么多灾民涌过来,再多粮食也不够吃的,他们身后守护的都是自己的家人至亲,哪怕是拼了命也要把守住这条隔离线。

“你们求也没用,额们庄子前两年的情况比你们也好不到哪去,也就是去岁遇到了爵爷这样的好主家,才勉强过活,此地距离长安不过几十里,你们要活命为何不去长安?那里有朝廷设立的粥棚。”刘老汉硬下心肠说道。

一个白发老汉苦涩的道:“长安城已经挤不进去了,粥棚也只有那些年轻汉子能挤进去,我们这些老弱病残,哪里喝得到粥。”

“大伯,爵爷喊你去府上议事。”一名年轻人急吼吼的跑来。

刘老汉正要转身离开,裤子却被人拽住,白发老汉苦苦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