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章: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林夕白脸上露出自豪的神色,感慨道:“是啊,谁能想到,就这么一片荒地,随手插根快子都能发出芽来。”

经过为期一周的考察,最终秦浩把厂址选定在三江平原稍微靠西的一块区域,主要是这里距离粮仓比较近配套设施也相对完善。

不过跑手续的过程并不顺利,秦浩跑了好几次开发办,都被对方以没有接到具体政策为由给打回来了,最后还是林夕白托了老战友的关系,帮秦浩约了开发办主任,在一场昏天黑地的酒宴过后,才算是拿到了批文。

这一场酒算是彻底把秦浩喝趴下了,他自认为也算是“酒精沙场”的老将了,结果这次足足醉了一天一夜才醒过来,秦岭差点把他送到医院洗胃。

批文拿下来了,但是还不能马上动工,冻土还没化开,就算是挖机都挖不动,就更别说锄头了。

百无聊赖之下,林夕白带着秦浩一行四处打猎,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为了更好的开荒做准备,同时还能打打牙祭,何乐而不为。

至于枪嘛,全都是部队淘汰的真家伙,六十年代这会儿地方上还是有不少枪支的,民兵平时都是荷枪实弹的训练。

秦浩也见到了被称之为“傻狍子”的鹿科动物,这玩意还真就跟传说中的那样,对什么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别的动物听到枪响,一个个跑得比兔子都快。

可“傻狍子”听到枪声却会好奇的站在原地,往枪响的地方望去,有这个时间,就算是宁宇这种没碰过枪的新手,也有了不错的战绩。

除了“傻狍子”之外,梅花鹿、野鸡、雪兔也没少猎到,把宁宇他们给乐得,几乎每隔两天就要去打一次猎。

不过很快时间就到了四月底,冻土开化,整个“北大荒”一改之前的荒凉景象,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有开荒的,有翻地的,有插秧种植的,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的忙碌着。

秦浩一行也开始投入工厂的建设当中,由于当地所有人都在忙着耕种,秦浩只能托林夕白的关系,从外地请了一群村民来建造工厂,接下来的几个月,秦浩几乎就住在了工地上。

从一开始秦浩就打定主意,要把这里当做总部来建造,建筑面积自然不能太小,好在这边的土地都是荒地,只要开发办盖个章,就算是划拨给秦浩使用了。

前后差不多花了五个月,工厂终于可以投入使用,设备方面,秦浩还是秉持着能省则省的原则,从废品收购站弄到废旧零件,然后进行维修、拼装。

让秦浩比较惊奇的是,东北不愧是“长子”,重工业发达,连带着企业淘汰设备都十分豪横,许多在陕北还能使用的设备都被送到了废品回收站,省了秦浩不少事。

在完成设备调试之后,招募工作也开始同步进行,而招募的活,秦浩交给了郑桐跟秦岭负责。

郑桐负责招募男知青,秦岭则是负责招募女知青。

招募工作十分顺利,在告示张贴当天就有上百人来打听情况,只不过按照秦浩的要求,优先招募来北大荒年限比较久的知青,很多刚来的知青达不到条件。

从第三天开始,招募处就开始人满为患了,秦浩只能让宁宇先从已经招募的知青当中,挑选出一批成立保卫科,来到现场维持秩序,这才控制住局面。

第一批招募的人数其实并不多,只有一千五百人,来报名的却足有五千人,这年头进厂当工人,就相当于有了铁饭碗,对于知青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按照陕北办厂的程序,首先就是员工培训,特别是设备操作工,需要一定技术,秦浩从陕北带来的技术工就成了培训老师,等到正式生产,他们就会成为车间主任。

终于,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工厂迎来了首次试产。

电动马达的轰鸣声开始响彻整个车间,知青工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将已经处理好的原料投入压榨机当中。

“出油了,出油了!”

“原来油是这么榨出来的。”

工人们都目光火热的看着这一幕,从那些澹黄色的液体当中,他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

第一批豆油、花生油生产出来,经过罐装趁着大雪封路之前送到了京城,这也是之前在陕北就打好的路子,只不过陕北那边的产量不足,满足不了那边的需求,新工厂的产量是陕北的两倍,直接就被包圆了。

十一月份的第一场雪来临,整个“北大荒”就像是被封印了一般,白雪皑皑的一片,尽显荒凉。

时光轮转,十年时间转瞬即逝。

在这十年里,秦浩的知青工厂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植物油供应商,几乎垄断了半个北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