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东王的野望

开始推动煤矿业发展工业,因此可以吸收更多的就业。

三个儿子。

一个留在当地,一个去加入其它产业,一个去外藩种地,这才是长久的治国之道。

人口扩充了三倍,才能让国家的实力也随之增长。

否则只增长人口,只会让国家越来越弱。

唐清安举得例子,说服了内阁。

而且内阁也反对不了眼前的皇帝。

他的威信太高了。

……

百姓们故土难离,很多人不愿离开家乡出去闯荡。

那么怎么解决呢?

强制的手段并不好,反而会天怒人怨,只有利益上的诱惑,才是最好的。

利是不变的。

人人都追求。

“移民四藩的百姓,每户分田五十亩,三年不缴税,由藩国提供耕牛,粮种,农具。”

同时。

各地官府都在宣传去藩地的好处。

不过老百姓不是傻子。

就说清朝的统治者吧。

他们入关后,反而把宁古塔当做了流放地,成为对犯人最严厉的处罚之一。

非常可笑。

所以老百姓不愿意去藩国。

以前投奔金江镇是为了活命,现在国内政治清明,岁月太平,至于唐清安举例的三兄弟分家的后患,也要等十几二十几年才会初显。

没办法,各个藩国为了吸引人口,加大了条件。

五十亩变成了百亩,甚至两百亩。

西藩和北藩最没有人愿意去,最后提出只要能开垦的过来,开垦多少田亩就是多少。

如此也没有多大效果。

东藩和南藩倒是有了起色。

九州国人口空旷,土地却尽是熟地,只需要好好耕种就能有好的收获。

南藩的吕宋和麻那里土地宽广,气候也不寒冷,适合人的居住。

而且吕宋本身就有大量的汉人。

在他们的宣导下,让不少的百姓动了心,愿意去投奔两个藩国。

去东藩的人口最多。

东藩藩王的亲军本来就高达五万,加上军属已然有了二十余万人口。

还有十馀万作战的士兵,不少人也远离安家在东藩。

第一年移民了二十万。

第二年移民了五十万。

第三年移民了八十万。

第五个年头的时候。

东藩藩国,汉人数量超过了六百万。

南藩藩国,汉人数量超过了三百万。

北藩藩国面积最大,比中国内地面积都要大,但是汉人数量,包括军队也才四十万。

西藩藩国面积第二大,包括军队也只有三十万。

不光是藩国在移民。

收复的大员岛纳入福建,由福建地方官府也在组织移民开垦土地。

福建地少人多。

自古就有移民大员的事迹。

不过大员有食人族,又充满了海盗,极大的打击了民间自发移民的态势。

经过南海舰队的治理,以及葛世峰的清理,留下来干净的大员。

至于荷兰人,连西班牙人都不敢对抗大顺,何况现在的荷兰呢,同样早就乖乖的离开。

不过为了弥补西方各做的商站,上海,广州,济州岛三大经济特区都为他们提供了住宅区。

……

东藩。

王妃刚生了一子,唐晏乾激动不已,他开始当父亲了。

不过他没有时间留在王府。

现在的他虽然才二十岁,但从小的奔波流离,让他深知民间的疾苦,锻造了坚韧的性格。

金州的教育,朝鲜的教育,军队的锻炼,他已经是一名深得人心的藩王。

“德川家光死了,现在我们要立即改变态度。”

大将军彭大海,总兵李齐,参将陈锐,刘通,王玉功……众人端坐左侧。

右侧是藩王的文臣武将。

日本内乱十余年。

形势已经天翻地覆,各国越打越穷,越打越弱,各国的人口直线下滑。

东藩收留了大量的妇孺。

这也是东藩为什么能人口突破六百万的主要原因。

东藩藩国不但分田,还分老婆。

天下还有比这还要美好的事情吗。

“可是我们与德川秀忠合作了十余年,突然的翻脸,会不会被人们指责?”

有人感到不好意思。

十余年的战友情,突然要从友变敌,令人们难以割舍。

“恐怕很多士兵心里也很难改变。”

人是有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