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忠义之牺牲

“那官员态度坚定,言语打动不了。”

周德兴闷闷不乐的说道。

“那就打。”

张薄是金江军老将,从残酷的战争中出头,他可不怕战争,心中只有一个理念。

那就是打胜仗。

为了打赢战争,什么手段都无所谓。

正如当年蛮族驱赶辽东汉人填沟壑,他心如铁石,命令士兵放箭射杀。

所以什么百姓的性命,在他心里,都是可以用来牺牲的,只要能打赢战争。

他的观点,比较符合西方人。

和王丰肃接触过。

“只要目标正确,任何过程都是正义的。”

换句话说。

只要赢了,什么手段都是正义。

很符合西方人的做法。

西方人灭绝印第安人,在澳大利亚灭绝土著。

他们赢了。

所以后世他们还是文明的代表。

流下几滴鳄鱼的眼泪,就能把人心拉拢过去,认为他们是道德仁义模范。

殊不知。

所有的战争,不论近代还是现代,都是他们发起或直接下场参与的。

对于王丰肃所言,张薄嘴上不提,心中还是认可的。

不过认可归认可,有些话却不能当众说。

曹操是胜利者,但是因为他屠过城,理由站不住脚,所以得不到认可。

因为中国自古讲究仁义道德。

所以古人所做的三国演义小说,只把他写作枭雄,而刘备成为明君典范,极力推广。

虽然有成王败寇之说,可对于心有抱负的雄主,道德始终是他身上的枷锁。

张薄是敢做敢当的人,他带出来的老兵,当然也随他的性格。

主将一声令下。

老兵们的带领下,金江军一窝蜂的冲向城墙。

守城,攻城,野战都是金江军的拿手本领。

虽然攻城不易,但眼前的城池也不够坚固。

金江军忍着头上的稀疏的弓矢,搭上云梯,顺利的攀附上城墙,城头的守兵一声喊,竟一溃而散。

登上城头的金江军愣了愣。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也乐得轻松,很快就占领了城墙。

不到两个时辰。

城武城彻底被占领。

“我倒是要见见那官员,亲口问问他是何意。”

张薄大踏步进城。

“他上吊了。”

“嗯?”

听到周德兴的话,张博愣了愣,脚下却没停。

“谁恐吓他了?”

“没有,等我带人赶去衙门的时候,他已经断气,我是第一个抵达的。”

“莫名其妙。”

此人。

是金江军入关以来,第一个身亡的官员。

对方的死,不但没有令张博开心,反而心中郁闷。

接下来就要进军河南。

需要一鼓作气,不给流民军反应的时间。

凭张博手里的五千人马,就算开封只剩下老弱病残,那也是积年的老兵。

所以军司和朱秀的命令,让张博停步于城武,等待主力的汇合。

士兵们驻守城武。

守城可不比攻城危险小。

因为金江军军纪非常严苛,将军在大军临行前,专门交代过,谁也不敢违逆。

很快。

新的规定中,士兵们出行必须以什为规模。

禁止单独行动,并且一人违纪,全伍受惩,胆敢包庇者,以杀头论处。

一队队的队伍,在街头小巷张贴告示,甚至还有简明的图画示意图,哪怕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得懂。

无非就是安民的告示,以及金江军的各种条例,犯了什么法,会受到什么罪。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百姓们。

让百姓们监督士兵。

如果受到士兵的侵害,百姓可以直接找官员,或者将领,城中也会有带红色袖章的士兵巡逻,都可以接下百姓们的状告。

金江军的名声,在民间本来就不错,现在的举动,更可见金江军的真诚。

对百姓也的确是秋毫不犯,加上士兵们吃饭买东西都会花钱,受到了百姓们热烈欢迎。

前几日的攻城,仿佛没有发生一样。

最先赶来的不是主力部队。

而是骑马疾驰而来的稽查使郑永廉。

见到张薄后,劈头盖脸的喝问。

“那官员是自杀还是他杀?你需要如实的告知。”

“自杀。”

张博肯定道。

“如果稽查使不信,可以去问下面的人。”

“我不问别人,就问你。”

郑永廉丝毫不客气。

他是稽查使,和人一团和气,那才叫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