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剑指九州国

第三家是海外商人李文,毛荣为大掌柜,建立的兴国商号,取意兴盛国家。

第三家商行又不同。

前两者大而全,且完整,第三家商行分号独立性强,并不完全受总号管控。

因为第三家的贸易对象是安南,暹罗,三佛齐,真腊,缅甸,苏门答腊,爪哇,巴亚巴等国家与势力。

属于当地汉人为主,金州为辅助的局面,因为形势的需求,与前两家商号不同。

在当地的商贸竞争中,与西夷不落下风,原因是三家商号掌控了大周的商品。

西夷虽然也能从济州岛获得大周商品,但始终不如三家商号便利。

在中远海洋贸易中,当下仍然属于西夷的传统势力范围。

而整个亚洲的商贸竞争,随着金州的崛起,支持海外汉商的政策,汉人们正重新夺回话语权。

元朝的建立,导致无数的汉人离开中国,在海外生根发芽。

明朝建立的时候,亚洲已经遍布汉人。

汉人能文能武,带来了先进的文明,所以汉人族群在各地都是高层。

朝鲜是如此,日本是如此,琉球是如此,哪怕是巴亚巴也是如此,很多汉人在土著的地方建立城市。

有的当国王,有的当总督,在亚洲国家里,有的当将军,有的当宰相,最终都掌握了商贸。

而自从西夷抵达亚洲后,为了利益而来,当然首先要打压当地的汉人,夺回商贸话语权。

两者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互有胜败。

总体上,越是靠近中国海,越是汉人胜利,越是远离中国海,大体上是西夷胜利。

这种局面,促进了历史上郑芝龙的出现,代表了海外汉人武力强盛,他们又清晰的认知到,在这种大竞争的局面下,是离不开本土的支持。

所以郑芝龙为首的海盗,主动归顺了大明。

两者结合后,打的西夷步步败退,一直维持到清朝的出现。

从清朝开始。

海外汉人陷入了全面的败退,最后整个亚洲成为了西方国家的传统势力。

总之。

现在的海贸,不是一帆风顺,反而充满了竞争,竞争非常的激烈,各方势力有合作有厮杀,很难分得清楚敌友。

大揽总张德辉已经老迈,但他的儿子们在商号里活跃。

杜松压力很大。

除了内部的竞争,还有外部的竞争。

他还想进步。

金江镇的繁荣昌盛,谁都能看见,谁都想要加入其中,特别是将军的人格魅力,公平公正,更是吸引了无数心中有抱负的人才。

国内的人才有他的优点,而国外的人才,同样有国内人才不具有的优势。

前者趋于保守,善于治理,后者趋于激进,善于竞争。

杜松不进步,海外的人才可不会老老实实呆在他的后面,毕竟大掌柜只有一个。

“海外的人不讲规矩,大掌柜你可不能倒。”

大珰是他的心腹。

“岂止如此。”

另外一人不满道。

“三家商号里面,海外的人就掌控了两家,我们东昌号里也好多海外汉人,他们还不满足。”

听到下面人们的抱怨,杜松笑了笑,但没有顺着他们的言语往下说。

利益之争而已。

关海外国内屁事。

就算是没有海外,同样还是有竞争,只是变了抱怨的对象。

几名大珰还不是盯着自己的位置。

不过是想要减少些竞争对手,毕竟海外汉人在海贸方面,的确强过国内商人。

他们祖辈几百年的见识和知识,种种不提,只语言一事,就不是国内商人能比的。

国内商人需要聘请通译,而人家可以直接和本地人沟通,又懂别人的风土人情。

想要竞争过海外汉人,国内商人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

而国内商人也有他的优势。

他们在国内关系强大,掌控了国内的商品,而且本土人多,体量大,能出头的人才都是万中挑一的。

“你们别学村妇,岂不是让人笑话。”

杜松打断了几人的言论。

“东昌商号负责的是日本朝鲜这些国家,你们是有优势的,何必如此气馁。”

“东昌的优势不如另外两家,长此以往恐怕必有忧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