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万家灯火长明

“辽西有今日之局,全耐忠顺王之功也。”

夏守忠权势渐大,但也不敢得罪忠顺王,反而讨好对方,一脸的谄媚。

忠顺王连忙推诿。

“非本王一人之功,幸有朝廷诸公的操持,才有本王放手施为的底气,是皇上圣明,朝廷之功。”

“虽然如此,也只有王爷才能把辽西整治今日之风气。”

一等伯牛继宗不以为然的说道,当着文臣们的面,极力抬高忠顺王。

忠顺王没有掺和。

周朝百年来将权经历着起起落落的发展过程。

大周初时。

总兵官以武爵充任,统领节制所在地区的都司卫所军队,并有督屯筹饱、管理马政、整饬城防器械、参奏文武官员、过问军人司法等职掌,权力广泛且高崇。

例如贾府所任京营节度使。

太上皇登基后,总兵权力逐渐被督抚、巡按、御史、司道、郎中等文官所分解。

到了太上皇退位,幕后控制朝以后,总兵所剩的职责主要是统兵作战。

明确规定“如经略边务,随宜调度各镇将官,相机战守,此总督之职守也;整伤兵备,训练兵马,督理粮草,抚恤士卒,此巡抚之职守也;整饬兵备,申严号令,振作军威,相机战守,此总兵之职守也”并受节制、监督于督抚。

到了皇帝亲政时,对勋贵更加严厉,文官彻底从勋贵手中夺权,有实权的勋贵寥寥无几。

巡盐御史林如海的流放,王子腾的闲置等。

可惜时也命也。

随着国内战事愈加频繁,勋贵的权力逐渐恢复,有的将领更不听文臣节制。

例如锦乡侯府的北镇节度使。

更有他忠顺王是勋贵中的领头人物,反而从文官手里夺回了辽东经略一职。

文官和武将争夺权力,越来越激烈。

忠顺王选择了退让。

他的继任者,新任辽东经略就是文官出身,之所以如此退让,是希望缓和文武之争的局面。

同时内心也担忧。

随着武夫权力越大,对军队的控制越强,不加以节制,长此以往不利于朝廷。

有了一个平辽侯,他不想看到第二个平辽侯的出现。

当年就是因为金州不受督抚节制,导致平辽侯越来越跋扈,朝廷养虎为患,才有今日之难。

如果不是勋贵史鼐的放任,而是辽东经略一开始乃文官魏毅的话,魏毅绝对不会任由唐清安独掌金江镇。

唐清安能成为金州独夫,勋贵史鼐功不可没。

勋贵们希望忠顺王偏向他们,文官们冷眼旁观,最后见忠顺王不冷不热,没有响应勋贵们的态度,部分官员才对忠顺王的态度缓和起来。

忠顺王内心长叹。

国事如此形势,而党争越发激烈,不以国事为重,以权斗为重,久离朝堂的忠顺王,心中只觉忧虑。

忠顺王进京只有一件事。

治辽。

治辽。

治辽。

“平辽侯有十罪。”

忠顺王在皇上御前,坚定的说道。

“一罪擅权横恣”

“二罪虚兵冒饱”

“三罪任用私人。”

“四罪贿赂权贵,勾结文臣。”

“五罪侵害朝鲜。”

“六罪擅启边衅。”

“七罪要挟无已,居奇货于辽东。”

“八罪秘连海外。”

“九罪欺君罔上”

“十罪造势拟反”

皇帝看着满头白发的皇叔,不等他感慨,就听到皇叔的弹劾,一时间不知所措。

平辽侯孤悬海外,听调不听宣已是双方的默契。

朝堂里有人反对平辽侯,也有人支持平辽侯。

认为今日之国内时局叛乱不止,不应激反平辽侯,反而应该拉拢他,并且平辽侯从来没有糜烂边关。

如果是一边倒的反对平辽侯,朝廷早就定下了调子,但正因为不少人否定,所以朝廷对金江镇一直没有统一的口径。

当初蛮族势大的时候,都有人认为应该诏安老奴,获得了不少支持。

比起蛮族,支持平辽侯的人更多。

京城的勋贵和大臣不提,只地方上为平辽侯说话的声音就不小,特别是江淮和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