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哗变

听到史鼐的话,南安郡王理解,朝廷是有这个规定,但是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总不能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而不顾实际的情况,完全遵守规定,眼睁睁的看着士兵饿死吧。

真要是如此严格,这绝对不是严守制度的好官,而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不顾形势的庸官。

“山西兵三天去了三个地方,三天都没有领到口粮。士兵们极为愤

慨,就自己在驻地附近抢掠粮食。

朝廷以耿如杞、张鸿功未能约束军队,下令逮捕。

这五千名精锐士卒,眼见自己的头头们下狱问罪,就一哄而散,逃回山西。

事情闹大以后,明廷不仅不自究处置失宜,反而把耿如杞、张鸿功处死了。”

这件事很奇葩。

但是想到国内如今的风气,人情世故遍布,官员懈怠公事,攀顾私谊,不以功绩为傲,反以关系为荣。

认真负责的人受到歧视,宴请送礼的人受到赞扬。

前者受到排挤打压,又得不到好名声,后者轻易的升官,并认为其会做人。

更有会做人,才能做事的这种言语,广为流传,认为是正理。

所以南安郡王听完史鼎的话后,搞明白了前后的因果,反倒是不以为奇。

“延绥镇兵大规模逃离,倒还没有引起太大的破坏,倒是甘肃兵变,幸亏巡抚布置内奸,刺杀了几个头脑人物,分化拉拢才平息了下去。”

“还是有才能的官员的。”

听到巡抚对兵变的布置,南安郡王赞扬道。

史鼎却不以为然。

“兵变虽然压下去了,但是打乱了当地的军事部署,牵扯了地方官员的精力。

并且参与兵变的士卒,往往不敢归家,其中不少人漂泊无着,连群结伙的投入了乱民之中。

相当于本来属于朝廷的力量,变成了抵抗朝廷的力量,增添了乱民的实力。

这些士兵都是精兵,受过军事训练,有作战经验,现在陕西的贼军,已经无法压制。

大批的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和这几次的兵变,有密切的关系。”

南安郡王到底是镇守一方的实权王爷。

他的辈分和太上皇是一辈的。

所以史鼎所言,他都能了然于心,同时对于国内的形势,他也并不是太过陌生。

例如朝廷为何不救灾,为何不收拢难民,以致于形势败坏于此。

“国建艰难,正应共度难关,当解决各事,国家留有余力,才能救治灾民,缓和军士的困苦。

而百姓和军士,却不顾国家的形势,选择离开家中为害八方,以致于国家更加无力应对旧难。

导致国家雪上加霜,从此越发的困顿。

唉。”

南安郡王长叹一声。

放下了手中的夜光琉璃杯,杯中装有从海外购置的名贵的红酒也不香了,觉得喝之无味。

《镇妖博物馆》

这些事谈起来让人忧心,南安郡王放下这些事,告诉了史鼎。

他入京来,带来了三船的礼物,托付史鼎帮忙关照。

正如贾府,在南方送礼做事,因为路途遥远,物资运转不变。

因此提前在甄家留下众多的财物,甄家在京城送礼结交关系,也会在贾府留下众多的财物。

南安郡王在京城,很大部分的财物,就是安置在史鼎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