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纳兵

一旁的唐清安也不急,等着贾雨村慢慢看。

海盗突然北上,原因说复杂也复杂,说不复杂也不复杂。

福建等地的百姓,是一定会出海的,任什么国情和政策,都不能阻止沿海地区的百姓出海。

因为福建等地的田亩,养不活人口。

这是大势。

而偏偏大周的海禁,这些百姓只要出海,不管何种原因就成为了罪民,因此害怕被官府发现。

百姓没有立足之地,要么下南洋,要么加入走私。

而偏偏金江镇的济州岛开市,靠着变相打开海禁的口子,以及官面上的关系,垄断了货源,影响了走私商人。

大周的商品不是无限的,反而非常有限。

乃至于发生了桑田之争。

后世的人,很难理解古代的生产力。

在唐清安穿越前的时代,商品愁的是销路,只要有人敢下订单,就敢暴产交付。

可是大周不同。

因此唐清安垄断了货源,导致走私商人获得的商品量直线下滑。

大周的商品是爆品,却因为生产力低下,跟不上市场的需求,那么必定一方获得的商品多,另外一方就获得的少。

这是无法解决的冲突。

历史上因为生产丝绸占地过多,南方的官员多次因为桑田农田而争论。

稻米可以吃,而生丝不能吃。

农业的时代,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此矛盾。

因此关于商品的生产量,不是无限的,不是金州有多少订单,国内就能生产出来多少。

多一分桑田,就少一分农田。

北方饥民遍地,南方的粮价也一日高过一日。

大周现在缺的是粮食。

因为粮食越来越贵,所以每年的税赋银子,导致能买到的粮食越来越少。

国内田亩不足,可是辽东可以开荒的土地多。

奴儿干司中的少部分平原地区不提,其他的老林沼泽不易开发,同样先不提。

一样的生产力。

闯关东。

几十年间,百姓自发的涌入辽东,没有统一的管理,百姓自产自救,就到达数千万人口。

辽东从战国以来,史册就明确记载,是产粮之地,虽然不如南方的一年多季。

以前南方的百姓都不够,因此百姓移民都是往南方移,而不是选择辽东。

而现在的南方早已经开发出来,无地可继续前行,前面就是大海。

前明的时候,辽东是战区,加上国家新立,人口减少,国内田亩多,因此没有多少百姓愿意到辽东。

最后取消了州府,改成了卫所。

到了后期,国内的田亩慢慢减少,涌入辽东的百姓才越来越多,加上多年的生养。

哪怕辽东一直处于战争的前线,辽民也高达了数百万之多。

如果没有战乱的因素,百姓就不会再害怕,涌入辽东的百姓,同样会犹如闯关东时期一样,达到高峰。

所以唐清安计划要派船去福建等地,运兵到金州。

这是一次尝试。

如果未来打败了蛮族,收复了辽东,就可以以此契机,来接应福建各地的无地之民到辽东。

不管是吸纳人口,还是解决海盗之根源,都是对金江镇有利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