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页

这个年代,还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家个体户敢做这样的承诺和宣传,当时广告一出,质疑声就没断过,都是在质疑文具厂炒作,吹大牛,欺骗观众……谁知,这个厂子不仅承诺了,还做到了!

不仅捐了,还捐的是五千块!

这条新闻在当时,绝对是爆炸式的宣传,报纸一经刊登出来,不仅《全国日报》,就是《石兰省报》,《金水晨报》,也都发出了大同小异的通稿,不同的是配的照片,有的是从左侧面拍的,有的是右侧面,有的是正面……反正无论哪个角度,都正好拍到了她手捧五千块现金捐赠而出的画面!

鬼知道,为了这一刻,她找张雪梅练习了多久的表情管理,才能确保每一个角度拍出来都自然,而不是各种扭曲。

为了上一次报纸,她容易吗?

侯烨这小子,还嘲笑她当天化的妆太浓,嘲笑她大冬天穿套裙也不嫌冷……他哪里知道,她现在的形象已经不是她自己,而是整个万里文具厂。

一个自信从容漂亮精致的企业掌舵人,不比一个臃肿懒散无精打采的肥宅可信吗?无论是对下游批发商还是圆珠笔的使用客户,他们会选谁,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除了这几家报纸第二天的报道之外,让他们更意外的是,接下来几天,依然有很多报纸在追踪报道这件事,甚至追踪到了金水市残联,采访他们关于这笔钱的使用计划,使用情况,询问他们下一次捐款在什么时候到位……

卫孟喜的答案是,每个月月初在盘算完上一月的所有订单销量后,核算清楚后,立即于每月5号将钱足额捐赠出去,如遇节假日周末则往后顺延。

这种承诺一经放出去,舆论场上又是一番讨论,人们的焦点已经不再局限于每个月会有多少捐款,而是这种模式背后的驱动力,将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改变……巴拉巴拉,好像每天都有评论文章发表,卫孟喜和侯烨看都看不过来。

在这一刻,卫孟喜和侯烨就知道,属于他们的春天,就要来了。

第120章

他们的春天不仅来了, 还来得很快。

当报纸上对他们这一行为进行追踪报道,各种评论文章大讨论的时候,张家姐弟俩的电话就一个接一个的打来, 催卫孟喜和侯烨赶紧去厂子里。

因为他们接到的订单电话实在是太多了, 多到专门安排两个女同志接电话都要忙不过来了。那一部小小的电话机是日也响,夜也响, 白天基本就没闲着的时候,话务员们俩人一起值守,依然忙得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张春明虽然有多年工作经验,但终究是搞生产的, 以前在东阳文具厂也只是负责按照领导指示生产, 按吩咐办事,没经历过什么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