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页

“那给我来,来一块钱的吧。”无论哪个年代的年轻人,买东西都不喜欢问单价,更不会拉下脸砍那一分五厘的,都是要多少说多少。

黎安华负责宣传,收钱补钱,彩霞就带着医院买的薄膜手套,在小菜板上将鸭货切成薄片,撞进油纸袋。

女孩子接过去,看了一眼油纸袋,“哎哟这是美味卤肉厂的?”

“是呐,咱们的新产品,专供漂亮又时尚的大哥哥大姐姐。”

别的大家不敢动,但要说是美味厂的,那就是闭眼买,这个说要一块钱的,那个说要八毛的,也有的人多,请客直接要四五块钱的,分成几个袋子装。

黎安华那嘴巴,死的都能让他说成活的,很快局面就打开了。

他还聪明,别人问他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这儿卖,他说不是,星期一在大学那边的万里书店门口卖,星期二在一中附近的书店,星期三……

反正,这些话,卫孟喜是没教过他的。但他能知道搞饥饿营销,吊足顾客的胃口,最后再来一句,哪天要是想吃找不到他们的话,可以去金鱼胡同第一家,那里是他们的固定门面。

哎哟,你就说吧这小脑袋,卫孟喜都不舍得让他去当兵了!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只要是去过书店或者电影院的年轻人,都知道美味卤肉厂新出了一些鸭货,十分美味。

不仅他们每次换着地点摆摊的时候卖光光,就是唐云凤的门店,也是有多少卖多少。

她还奇怪呢,一开始做的是金鱼胡同附近的回头客,怎么卖着卖着多了那么多生面孔,一问还都是别的地方找过来的。

这一带是比较繁华的市中心,年轻人们来逛个街,顺路就过来了,每次来买个一两块钱的回去过嘴瘾,吃完没几天又来了。

而且,年轻人之间,消息传递得更快,三五好友见面,总要提起最近有啥好吃好玩的,一传十十传百,就是没吃过的也想来尝尝,不然在朋友中都没共同话题似的。

一两块钱,对这年代的年轻人来说也不算特别昂贵,也能消费得起。

很快,美味鸭脖的局面就渐渐打开了。

等到了1987年春节前,唐云凤家门前每天等着买鸭脖的人把队伍都排到马路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