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好“饭”不怕晚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1613 字 7个月前

耄耋之年的老人要是精力充沛、性格开朗,多数变成老小孩,前来祝寿的这些老人家也不例外。在场众人之中,就数杨集“三口子”年纪最小,杨集与这些老人家进行交流之时,总是把他们说得眉开眼笑、喜上眉梢。

对于杨集所展现出来的交际水平、讲话艺术,休要说与杨集半生不熟的房恭懿了;即便是赤诚相见多年的慕容弦月和鲜于芳,也是听得叹为观止、佩服之极。

事实上,杨集特别善于和老人沟通,也知道如何才能让老人们高兴起来;只不过自从屡屡中招的杨坚和独孤皇后逝世之后,世上已经没有哪个老人值得他卖好了。既然他连施展的对象都没有,大家又怎么可能知道他还有这种本事?

谈到高兴处,李珩兴之所至,忽然笑着说道:“素闻大王乃是诗中之王,一手书法便是圣人与京中诸多名家也是赞誉有加。值此良辰佳日,不如为寿星公提字一幅?”

这倒不是在刁难杨集,如果李珩是要求杨集即兴赋诗,那才叫恶意刁难;而旁边的老人们闻言,顿时兴致勃勃的鼓噪起来:“是呀是呀,李公所言甚是,还请大王提字一幅。”

杨集是来“祝寿”的好人,又见大家并非是刁难自己,便笑着说道:“如此,晚辈就献丑了。”

听到杨集同意,众老更加兴奋了,嚷道:“来呀,笔墨纸砚伺候!”

舞文弄墨、即兴赋诗乃是这种场合的常态,若是有人乘兴写出一古不朽的千古杰作,参与的人也能沾光。而李家作为文武传家的五姓七宗之一,自然有所准备。

一听这帮德高望重的老人如是说,侍立在后的李家子弟立刻抬着一张宽大的书案上前,另有一些人端着文房四宝。

杨集起身走向书案的摆放位置,见到一人准备打开一个宽大的卷轴,便说道:“我要写一副七字楹联。”

楹联有五字、七字、九字、十一字联……甚至还有几十个字的;而字数不同,用到的纸张或卷轴自然也不相同;另外一名李氏子弟听到杨集这么说,连忙把一对窄了很多的卷轴铺在书案之上。

杨集道了声,提笔蘸墨、笔走龙蛇的写下“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这幅联子出自《诗经·小雅·天保》里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正式定型于《南史》。而《南史》与《北史》是姊妹篇,由初唐的历史学家李大师及其儿子李延寿编撰而成;此时当然还没有杨集所写的、在后世耳熟能详的联子。

而杨集的书法风格与当下流行的或温润秀劲,或瘦硬、或丰腴的风格迥然不同;他的字刚劲有力、遒媚秀逸、笔法圆熟;结构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势凛然;笔圆架方、行云流水的笔意跃然纸上。

“好个‘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李珩说完,复又凝目看去,煞是动容的说道:“联好、字好。大王这一笔字,绝对是名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