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9页

不过,在座的学者们虽然意外归意外,却也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毕竟这位创刊人可是可控聚变之父,即便已经身在此界之外多年,但没有人会怀疑他在这个领域的权威。

哪怕是当今可控聚变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王增光和李健纲院士两人。

毕竟,若是没有那个人的话,聚变之火的点燃还不知道有几个五十年要等……

“陆院士的学术声誉和能力我还是信得过的,如果他都信不过,这个世界上也找不出来几个比他更靠谱的了。”喝了一口白酒,李健纲院士感慨了一阵子,下定了决心开口,“我决定了,从现在开始,咱们庐阳物质研究所,在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上,也将《未来》及其子刊,纳入一区分区!”

以核工业集团和庐阳物质研究所的研发能力以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再加上肯定会跟上的东亚电力,有这三家单位的研发机构供稿,《未来》能不能办下去不好说,至少其在核工业领域的地位已经无人能出其右了……

……

远在金陵的陆舟并不知道,他的期刊还没出来,就已经被这么多老朋友给“安排”上了。

事实上不只是可控核聚变领域,甚至不只是他的老朋友,几乎就在《未来》期刊创刊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整个国内学术界都在兴奋地讨论着这件事情。

未来。

译名future。

这个光是听着便令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名字,总让人不禁联想到学术界两大全领域通用的顶刊——《science》和《nature》。

虽然陆舟并没有公开表示这本《未来》对标的是哪一家期刊,但还是架不住人们任由思绪发散。

多少年来,不管是职称评定还是业绩考核,哪怕是博士的毕业论文,外文期刊基本上都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共识了。

不只是因为学术界的话语权被掌握在西方世界的手中,事实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多数的研究机构不管是不是在北美,或多或少都在为美国人打工。

哪怕有些领域美国并非是绝对的强势,但仅仅是因为学术界的中心在那里,无论是出于个人还是集体的利益诉求,一名学者在研发方向甚至是课题的选择上,都会更多地考虑能够解决关键性的问题。

而什么问题是关键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