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页

几乎三代人的时间,这项世纪工程终于被完成了。

这场表彰大会,也算是为这轰轰烈烈的科研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低头看着胸前那枚金光闪闪的勋章,坐在席间的李健纲院士擦了擦眼角,用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轻声念叨。

“老师,我们成功了……”

他依然记得,那是82年的新年,从哈工大船舶核动力专业毕业的他,原本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航母设计师,结果导师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投身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可控聚变研究的事业中。

二十年后又是二十年,在这条仿佛永远充满希望却看不到头的路上,他后悔过,也迷茫过,然而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并且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放弃了牛津culha实验室的职位,回国扛起了可控聚变研究的大旗。

或许此刻的光景,他的导师已经看不见了。

但他相信着,若是他导师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为他的今天,和他做过的那些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

坐在他的旁边,摸着胸前的勋章,王曾光院士心中一阵感慨。

“没想到我这个搞了半辈子核电的,退休前没见证到四代核电的曙光,倒是见证了三代核电的绝唱了。”

裂变堆本来就是昂贵的能源,上网电价比火电不知道高出了多少个百分点,更遑论还会产生难以处理的核废料。

等到盘古聚变堆完成最后的调试,并网供电之后,估计以后国内不会再有新的裂变堆建设计划了。

“说起来,咱陆总设计师好像还不是院士吧?”

李健纲微微愣了下,随即笑道:“19年那么忙,他哪有时间评什么院士。”

两院院士两年增选一次,得经过从学部到全院一轮评审两轮投票,这其中牵扯到精力也是相当惊人的。

整个19年陆舟都在忙可控聚变工程的事情,自然不可能有时间去评什么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