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页

前来听报告会的不只是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化学方向的学者,还有来自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的学生,甚至是部分对科学感兴趣的当地市民。

根据往届诺贝尔讲座的惯例,这里的讲座并非完全的专业性质,即便是没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多少也能听明白台上的人在说些什么。

当然,也并非完全的科普就是了。

简单的来讲,诺贝尔讲座的目的就是要让同行业但不同方向的学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诺奖得主做了或者正在做哪些工作,做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以及它对于学术界、乃至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等等。

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想要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毕竟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之后,学术领域的发展已经从野蛮生长走向了分门别类的细化,搞电化学方向地不一定了解物理化学方向的研究,而生物化学方向的学者,甚至不一定能读懂前两个方向的论文。

就这一点而言,任何学科其实都是一样的。

在这场报告会中,陆舟没有用太难懂的公式去阐述自己的论点,只是讲述了自己在研究hcs—2材料时碰到的问题,以及对一些异常现象的思考。

虽然没有用到激情洋溢的语言,但现场的听众们却听的格外投入。

一方面是出于对诺奖大佬的尊敬。

至于更多的,还是出于对这位诺奖大佬知识量储备的折服……

很多人穷其一生,也只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到精通。

而在此基础上做出一点小小的进步,那便不算是辜负身为一名学者的使命。

事实上,现代科学也正是在这点滴的积累中进步的。

然而,这个规则仅仅只是适用于一般人。

对于他而言,无论是电化学的理论工作还是深入到应用中的锂硫电池,这些原本需要许多人去解决的难题,似乎都被他一个人解决了……

很快,演讲进入了尾声,陆舟停顿了半秒,简短地做了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