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页

三月中旬,从《科学》那边收到了过稿的回信之后,陆舟和远在金陵的杨旭约了个时间,开了个简短的视频会议,商讨下一步研究计划。

在会议开始之前,陆舟将hcs-1的相关资料发到了杨旭的工作邮箱里,其中有已经投稿期刊发表的数据,也有暂时还没公开的。

也正是因此,视频通话一开始,杨旭立刻便问道:“你和我发的邮件里面是?”

陆舟言简意赅说道:“新的实验计划,相关的资料都在邮件里,样品不久之后也会寄到。简单来讲,我需要你帮我尝试寻找能够稳定合成hcs-1材料的方法。”

萨罗特的实验室中制得hcs-1材料的方法,存在比较大的偶然性。甚至在严格意义上来讲,hcs-1只是反应中的副产物,通过离心分离以及进一步提纯才得到。

哪怕不考虑hcs-1材料本身有限的工业应用前景,就冲着这低效的生产方法,也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

除非有人愿意为了一块锂电池支付数十万美元,并再花一笔不菲的费用去处理成堆的废料,从经继续的角度来讲,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促使hcs-1材料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改进制备方式,压缩生产成本。另一条便是,改进材料本身。

有着hcs-1作为参考,沿着现有的思路继续研究下去,找到更合适与硫单质进行混合的hcs-2甚至是hcs-3并不是很难。

综合这些原因,陆舟在为金陵计算材料研究所制定研究方向的时候,设置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对hcs-1材料的工艺改进,一个是对hcs-1材料本身的改进。

他对金陵计算材料研究所的要求和萨罗特实验室的要求不同,后者是为了完成系统任务研究那个拓扑折叠的笼状分子。

而前者则是着眼于现实,即解决穿梭效应。

这是新能源行业的需要,也是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需要。无论是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还是对华国能源局的承诺,陆舟都会在这方面努力下。

杨旭伤脑筋地说道:“你给我出了个难题。”

陆舟笑了笑说:“我相信你能做到。”

杨旭:“除了模糊的方向之外,有更具体点的思路吗?”

陆舟想了想,说:“思路到是有一点,我说你记一下,就不再另外发邮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