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页

至于为什么?

这就得从诺贝尔奖的评奖原则说起了。

在理论物理学领域,随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愈渐系统化,谁的功劳更大就值得讨论了。按照诺贝尔奖的惯例,并不会将奖牌颁给粒子的发现者,也不会奖励操作强子对撞机的研究员,而是更“倾向于”颁给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或者完善者。

因为在学术界普遍的观点中,前两者的工作虽然重要,但并非是那种决定性的重要。(并非绝对,如:理论提出者已逝或已获奖、或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实验、贡献突出等情况)

而后者的工作,才是具备决定性的。

正是基于这种规则,13年诺贝尔奖颁给了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的提出者彼得·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而这个理论是在六十年代被提出的。至于参与实验的cern研究人员,虽然大家都有功劳,但诺贝尔奖从来没有奖给机构的先例,也不可能让这么多人分享奖金。

再比如中微子振荡现象是在华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发现的,但被今年诺奖(15年)提名的却是日国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教授。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的话,随便编造一个虚构的粒子,然后设定一大堆关于它的各种物理性质,等到它被别人发现,是不是就能得奖了呢?

首先必须说的是,这当然是有可能的。

而这也正是750gev的数据公布之后,arxiv网站和各大理论物理期刊迎来井喷式投稿的原因,因为很多人都在对这一块的理论进行押宝。

不过,有可能是有可能,可能性有多高就不好说了。

一套崭新的理论,或者一个新颖的物理模型,被人接受的前提至少得在理论上成立,在逻辑上自治。就好像超弦理论,虽然其在理论物理学界日渐边缘化,但至少没人能从理论上将其证伪。

而如果无法做到逻辑自治,就算你给自己发现的粒子取名为希格斯粒子,或者宣称找到了引力波,也根本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可……

这也是民科永远拿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也许他们也投稿过,但别说逻辑自治,他们可能连公式都看不懂几条。

如果这个粒子被发现是超对称粒子,那么诺贝尔奖有可能会颁给66年提出超对称论和超对称粒子的宫沢弘成,也有可能颁给理论的完善者。至于陆舟,有没有获奖的可能性呢?

当然是有的。

不只是陆舟,就连已经拿过一次奖的弗兰克·维尔泽克,都是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