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0页

两人的反应其实都在李玄都的意料之中,李玄都见识过底层江湖,也经历了高层的江湖,在他看来,普通江湖人之间也许还有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情谊,可走到了一宗之主的位置上,就没了这些江湖意气。

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倒是没什么两样,普通的儒门书生也许还有书生意气,可官做大了便没有书生。换句话来说,书生意气之人也走不到高位。既然谷玉笙和楼心卿能够身居高位,必然不会意气用事,在她们这里,仇恨其实被摆在很次要的位置,给她们一条出路,她们很容易就会转换阵营。而且给她们一个宗主的名头,同样有利于李玄都整合道门,既有拉拢人心的作用,也能减少阻力。

这其实是李玄都的一贯手段,否则他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整合道门,在外有儒门窥视的情况下,并不适合一味用暴力手段强行整合道门,如此很容易将部分人推向儒门,故而也需要适当的怀柔手段。

这次议事,主要是以十八个宗门为主,不过许多宗门的意见又已经早早定下,比如李玄都身兼太平宗和清微宗的宗主身份,秦素代表了补天宗和忘情宗,这四个宗门的态度如何已经不用多说,而阴阳宗、皂阁宗、天乐宗、真传宗、补天宗、静禅宗等宗门又必然以李玄都和秦素为马首是瞻。真正可能有异议的就是七个以盟友身份存在的宗门。

再有片刻,玄女宗的玉清宁、法相宗的左雨寒、皂阁宗的兰玄霜等人也陆续到齐。

众人各自入座,李玄都坐在左边的主位,秦素坐在右边的主位,两人之间只是相隔了一张桌子,就像清微宗和补天宗如今高出其他宗门的地位,李太一站在李玄都身旁,司徒秋水站在秦素身旁,两人都是少年人,倒像是一对金童玉女。

李玄都首先开口叙述了儒门请求议和并将议和地点定在栖霞山之事,然后问道:“不知大家都是什么看法,不要拘束,可以畅所欲言。”

众人陷入沉默之中。

上官莞第一个开口道:“说到栖霞山,在座诸位应该没有人比我更熟悉了,毕竟大魏朝廷给诸位的封号都是某某真人,唯独给我的封号是栖霞县主。据我所知,栖霞山并不简单,其中有一座古阵法,乃是古时武帝时期梁王修建,本意是用以防身,后来梁王病死,梁国一分为五,这座古阵法随之逐渐荒废,少有人知。这也是青阳教当初占据此地作为白阳总坛的原因之一。”

李玄都对于上官莞知道如此密辛倒是不觉意外,联系到青阳教是由地师一手创建,上官莞应是从地师那里得知了这些密辛。

玉清宁开口道:“那么上官宗主是什么意思?是认为儒门可能设伏使诈吗?”

上官莞道:“我不敢做这样的肯定,我只能说,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至于该不该赴约,若是应该赴约,又该如何赴约,我一切以紫府师兄之决议为主。”

玉清宁皱起眉头,没有说话。

上官莞这话,虽然是表面上看起来是无条件支持李玄都,其实也是把自己摘了出去,真要有什么后果,她是不担责任的,而是谁做决定谁承担责任。

李玄都大权在握不假,身上的责任也重,他早就有所觉悟,正如他自己在李家北海堂所言:“然顾事未可知,有如战之后,大败而归,诸位今日皆在此,可归咎予我一人,我一力承担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