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2页

李玄都看了苏蓊一眼:“道门各宗同气连枝,你不要忘了,我们清微宗与妙真宗的关系可是极好的。”

苏灵恍然道:“原来如此。”

不过苏灵也并非不谙世事的小丫头,此时已经开始疑虑于李玄都的真实身份,就算妙真宗将这等密辛透露给了清微宗,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知晓的,这位恩公在清微宗中的身份必然十分不俗。

李玄都当然不会在意苏灵在想什么,他不想表明身份,是不想招惹麻烦,并非见不得人,如果苏灵真能猜出他的身份,他也不会否认就是了。

李玄都再问道:“这位吴先生是何方人士?”

苏灵明显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就是齐州本地人,出身于社稷学宫。”

李玄都自语道:“社稷学宫的三位大祭酒,我已经见过玉斋先生黄石元,还有一位大祭酒年纪极大,只是收徒讲学,裴玉就是他的弟子。如此一来,只剩下最后一位大祭酒,好像也是姓吴?”

李太一接口道:“的确姓吴,叫作‘吴奉城’,在诸多大祭酒中最为年轻,只是不惑年纪。可这位吴先生在甲子之前就已经成为青丘山的客卿,从年龄上来说,有些对不上。”

李玄都沉吟道:“说的也是,不过不能排除儒门两代人提前布局青丘山的可能。”

……

儒门的三大学宫其实都有前身,比如万象学宫的前身就是万象神宫,而社稷学宫的前身便是大名鼎鼎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在兴盛时期,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之人就有儒门的亚圣、荀卿等。

尤其是荀卿,曾三出三进于稷下,历时数十载,并曾三次出任祭酒主持学宫,不过后世儒门颇为冷遇荀子,认为他“才高学陋”、“不见圣贤”、“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有些类似于道门冷遇杨朱。

可不管怎么说,因为稷下学宫的缘故,儒门最终还是认可了荀卿,并在儒门独尊于天下之后,稷下学宫罢黜百家,并改名为社稷学宫。

社稷学宫这一支便是继承了荀卿的道统,有别于号称圣人、亚圣正统的万象学宫和集理学圣人、心学圣人之大成的天心学宫。

因为战乱等缘故,社稷学宫已经不再位于稷下学宫的旧址,而是迁移到了北海府境内。不过社稷学宫并非万象学宫那般位于城内,而是在建造于城外,这些年来,齐州战乱不断,无论是青阳教也好,还是其他兵匪也罢,始终无人敢去冒犯社稷学宫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