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1页

当李玄都面对正一宗发难的时候,澹台云指使罗夫人联络小阏氏,提出了这个建议。果不其然,小阏氏对于让自己成为“太后”且独占一座王庭的提议十分感兴趣,于是小阏氏很快就与主战的伊里汗生出嫌隙,变成了主和一派,诸王开始左右摇摆观望,伊里汗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击败拔都汗,再加上拔都汗也主动罢战,以及四大也先那颜的回归,金帐的战事就这么平息下来,开始推选新的汗王。

虽然老汗真正属意的未来汗王人选是乃刺汗,但老汗从未真正挑明这一点,所以当老汗突然暴毙之后,乃刺汗就变得无关紧要起来,甚至不如已经死了的失甘汗。老汗生前为了保护乃刺汗,一直是将药木乎汗作为乃刺汗的遮挡。也就是说,在外人看来,老汗最喜欢的儿子是药木乎汗,老汗把汗王之位传给药木乎汗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再加上伊里汗曾经公开表示不争夺汗王之位,会支持老汗指定的新任汗王,一时间药木乎汗的呼声最高。

在没有新汗王的情况下,四位也先那颜决定遵从小阏氏的命令,如此一来,伊里汗已经无法扭转局势,只能认可下来。不过伊里汗也不肯就此善罢甘休,重新提起了老汗之死,要求新汗王登位之前,要为老汗王复仇。对于金帐王庭而言,老汗之死是绕不过去的门槛,谁也不能否决,如今国师死了,失甘汗失踪,多半也是死了,可还剩下一人,便是当时出没于王庭的辽东使者。

伊里汗不提李玄都,而是模糊了辽东使者的身份,认为辽东也是谋害老汗的幕后凶手之一,药木乎汗想要登上汗王之位,要先为老汗复仇。

正所谓事缓则圆,伊里汗的意图很明显,便是行拖延之策,因为中原的局势也是一触即发,待到中原生出大变,澹台云被卷入其中,无暇顾及金帐,伊里汗就可以趁此时机着手统一金帐,所以伊里汗故意祸水东引,把辽东也卷进来,想要让澹台云知难而退。

伊里汗的声音不容小觑,许多金帐人都支持这个说法,在这种情况下,便有了澹台云的辽东之行。

第一百九十七章 下策

藏书殿内四面墙壁都是藏书,唯有大殿正中位置摆放着一张书案和一把椅子,秦素就是坐在这里对照着字典翻译了勒合蔑的传书。

秦素放下传书,只觉得澹台云这个决定莫名其妙。

伊里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拖延,他不能登上汗王之位,却也给药木乎汗设置了一道门槛。既然是门槛,当然越高越好,所以伊里汗就把辽东硬扯了进来,伊里汗不是要金帐人去攻打辽东,而是要对手知难而退。

这就好比是一个小伙子追求姑娘,姑娘说:“想要我嫁给你,你要先把这座山给搬走。”姑娘并非是要小伙子去搬山,而是让他知难而退。

如今伊里汗就是这个“姑娘”,澹台云就是这个“小伙子”,所谓给老汗报仇的说法就是“搬山”,其用意还是“知难而退”四个字,结果澹台云真来搬山了。

这便是让秦素最想不通的地方。

再打个比方,就好似是君王问计于谋士,谋士给出上、中、下三策,其中两策在根本上是一回事,另外一策则完全不能接受。一般而言,君王无论怎么选,都已经被圈定了范围。

就拿李玄都来说,如果李玄都问计于秦素,他想要为张家满门报仇,应该怎么办?秦素就会给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找一个地方刻苦修炼,待到成就二劫地仙再出山,天下之间,无人能敌,杀入皇宫也是轻而易举。中策是合纵连横,联合各方势力,整合道门,扶持辽东,徐徐图之,最终实行逼宫。下策是孤身一人杀入帝京城中,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是死是活看天命,也许能报仇。总而言之,上策太缓,下策太急,看似有三个选择,实际上李玄都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中策,也就是李玄都正在做的事情。

治国也是如此,防范因为土地兼并而出现的流民应该怎么办?也有三策,上策是抑制权贵,推行士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中策是开疆拓土,发动百姓开荒。下策是建立厢军,不作训练,只充劳役,以冗兵的代价消弭流民起事作乱的可能。上策治本,但触及到士绅权贵的根本利益,便是皇帝之尊,也很难推行,甚至会危及自身。下策治标,但会使得朝廷财政压力大增,终有难以为继的那一天。中策可行,于是千百年来开荒不停,原本瘴气横生的岭南已经繁华不逊于江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