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8页

在场观战之人都是见多识广之辈,立时认出这套剑诀并非是东华宗的手段,而是和“万华神剑掌”一般,都是清微宗的绝技,名为“龙遁剑诀”,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此剑尽得其中玄妙,又兼具五行遁术,故名“龙遁剑诀”。

在李道虚整理完善“北斗三十六剑诀”之前,“龙遁剑诀”在清微宗中的地位还要高于老版的“北斗三十六剑诀”,是为清微宗的最为上乘法门。想要修炼此路剑诀,除了要剑术高超之外,还要精通五行遁术和奇门遁甲,故而修炼起来极是困难,所会之人寥寥。在李道虚整理完善“北斗三十六剑诀”之后,大多数清微宗弟子都专心修习“北斗三十六剑诀”,修炼“龙遁剑诀”之人愈发稀少,便是清微宗中,精通之人也就十指之数,就连李玄都也未曾习得,不曾想太微真人竟然将“龙遁剑诀”练成了。

王南霆迎上大袖剑光,一触即分,然后身形飘摇后退,紧接着飞上半空中的太微真人出剑不停,道道剑光好似雨落,王南霆却也不敢太过托大,将落下的剑气一一打散。

太微真人催动“龙遁剑诀”更急,剑光越来越多,而且剑光各异,有如长虹者,有如牛毛者,有如游龙者,有如蚍蜉者,有如箭矢者,有如长剑者,有如白练布帛者,有如针尖麦芒者,纷纷而落,只见得数十丈之内尽是剑光。

王南霆只是谨守门户,任凭剑光再多再急,却也不动分毫,大有不动如山之意。

就在这时,太微真人忽地贴近了王南霆,空手猱身而上,双手出掌挥袖,攻势凌厉之极。他身形飘忽,有如鬼魅,出手之奇之快,直是匪夷所思,正应了“龙遁剑诀”中能大能小、能升能隐的妙义。

一时之间,纵然是王南霆,也只能防守而不能进攻,似是落入了下风之中。

不过李玄都却是看得明白,王南霆看似被压制,实则守得滴水不漏,待到太微真人的十八重“龙遁剑诀”用尽,便是他反击的时候。

第二百零九章 点到为止

这些年来,三教之中的佛门尚好,可儒道两家中都出了太多不能以常理论之的人物,再加上世道变化,双方争斗加剧,实实在在多了许多戾气。

抛开上古时的儒道之争不谈,近百年来的儒道争斗早有端倪,当然不是从李玄都开始的,若是道门中人没有与儒门中人一争长短之心,纵然李玄都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整合道门,并与儒门定下今日玉虚斗剑之约。所以就算没有李玄都,也会有其他人来做这件事,李玄都不过是顺应大势,顺水推舟。

儒道争斗不是由李玄都开始的,也不是由司徒玄策开始的,早在司徒玄策之前,宁王之乱,便是道门中人意图扶持宁王登位而与支持皇帝的儒门展开的一场较量,最终被心学圣人镇压,为首道门之人被诛杀,这也可以看作是道门的第一试探进攻,此后道门陷入沉寂和内斗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积蓄力量,直到司徒玄策出现,再次有了整合道门的可能,却被龙老人强行打断。只是儒门盛极而衰,道门否极泰来,乃是大势所趋,第三次的李玄都终于变得势不可挡,让儒门无从防备。

在这种情况下,李道虚、李玄都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道门中人开始崛起,对应的便是过去一直不算道门正统甚至处于边缘位置的清微宗逐渐崛起,象征正统地位的正一宗开始衰弱,儒门那边同样是非传统的七隐士势大,甚至压过了大祭酒们。其实太微真人和王南霆才是传统的道门中人和儒门中人形象,如果此时是太微真人和王南霆等人掌权,儒道之争绝对不会到如此激烈地步,只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在此等大变之世,这些传统之人注定不能执掌权柄,只会沦为其他人的陪衬。

什么是传统的道门中人和儒门中人?其实就是道门和儒门中观念传统且手段温和之人,他们在道门和儒门中居于高位,未必能居于最高位置,但通常掌握大权,是为中坚力量。而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妥协、让步、交换,类似于官场中的不倒翁,不会站错队,不会说错话,不会做错事,但也做不成大事,更不能日月换新天。

张静修、太微真人、三玄真人、万寿真人、苏云媗都可以算是传统之人,而李道虚、李玄都、司徒玄策、徐无鬼、宋政等人则是非传统之人,张静修看得分明,所以主张整合道门,并甘愿将大权让渡于李道虚,而如今的结果也是李道虚、李玄都等人掌握了道门大权。

其中道理很简单,太平时节,掌权之人尚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到了乱世、变世、争世,对手步步紧逼,岂有无过之理,只能以大功来弥补小过,奋勇上前,逆流而进,否则便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等情况下,道门领袖绝不能是庸人,所以李道虚、李玄都等人的上位是必然,而传统一派的沉寂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