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页

望仙台上,“李太一”越来越多,哪怕在李玄都剑下已经有近百个“李太一”消散无形,新的“李太一”仍是源源不绝地生出,好似杀之不绝,灭之不尽,此时换成任意一个归真境宗师在此,都会头痛无比。

若是李太一出剑的速度稍缓,让陆雁冰等剑道高手得以仔细观摩,肯定会大受裨益,在剑道一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陆雁冰就是顺势踏足归真境九重楼也不是不可能。

因为“剑心太玄意”与“剑魔由我生”合二为一之后,完整的“太阴十三剑”已经不逊于许多大成之法。若能与“北斗三十六剑诀”或“慈航普度剑典”相互印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触类旁通,既然能一法通则万法通,自然也能万法通则一法通。

事实上,在江湖中有两种人最容易有大成就,一种是抱朴守拙之人,由简入繁,以一元化万象,还有一种心思机巧之人,由繁入简,以千机归元一。两者殊途同归,神霄宗的开宗祖师是前者,清微宗的开宗祖师是后者。

李玄都和李太一都是后者,且不说李太一,李玄都这些年来精研各家功法,从炼气之术到轻身之法、指法、掌法、腿法、拳法、剑法、枪法、刀法,以正道十二宗的各种功法为主,以邪道十宗的部分功法为辅,无所不包,融会一炉,对于资质稍差之人,自然就是贪多嚼不烂,可如果能嚼烂咽下,那便是千机之道。

这些年下来,李玄都也略有心得,养一口真气,凝聚内丹,散之则化于无形,聚则大如鸡子。气从中生,浩如烟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早在剑秀山时,李玄都重新炼化“人间世”,沉入忘剑池的水底,忘剑池好似是一方丹炉,两截断剑是炉中之炭火,将李玄都熔炼成丹。

那时候便初见端倪。

古语有云:“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语实堪听。若言九载三年者,尽是迁延款日辰。大药修之有易难,也知由我亦由天。”

所谓“金丹”,金者,坚刚永久不坏之物;丹者,圆满光净无亏之物。古仙借金丹之名,以喻本来圆明真灵之性也。此性在儒门则名太极,在佛门则名圆觉,在道门则名金丹。名虽分三,其实一物。儒门修之则为圣,佛门修之则为佛,道门修之则为仙。所谓金丹大道,绝非是在体内修成一颗金色的丹丸,那是走了旁门下乘。真正的金丹大道是为以体魄作炉鼎,以体内的精、气作饵药,以神为火,三者归一,是为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可得长生。

只是李玄都经历过太阴尸一事,见得木勾真人所化的太阴尸,木勾真人精研“太上丹经”,生前已初步证得金丹大道,金丹本是无形无质之物,并非丹丸,也不是一颗金色的珠子,但是在他身死之后,阴气化作尸气倒灌体内的三大丹田,反倒是使得无形无质的金丹有了实质存在,凝聚不散如丹丸,是为尸丹。

有此启发之下,李玄都开始有意在自己体内凝聚内丹金丸,若是功成,便可踏足天人境界。

事到如今,李玄都也只能冒险一试,体内气机流转三百六十个大周天之后,在他的气府之中凝聚出一颗模糊丹丸,内里显现烟雨潇潇、夏雷阵阵、秋风簌簌、大雪飘飘的奇异景象,四季轮转、生死枯荣尽在其中。

气有内发,流转不休,任由周围的“李太一”出剑再多,也伤不得他的分毫。

李太一瞬间察觉出其中的微妙变化,虽然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立刻开始变招。

数百个“李太一”在一瞬之间合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