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第128章

一九七七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知青们怀揣着恢复高考后实现理想的愿望,在寒冷的冬日里走进了考场,心中犹如烧着一把火,热血沸腾。

江秋月一大早起来穿好保暖的冬衣,和临河村所有的考生一起,被柳建国亲自驾着驴车送去县里。

他们的考场是在县里的一所小学,以往斑驳老旧的墙壁如今重新粉刷了白灰,面貌焕然一新。

平日里鲜有问津令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如今聚集了一大票人,热闹非凡。

在距离小学大门几百米外,还有公安民警拉上了警戒线,除了考生,其余闲杂人等均不让入内。

对于十年浩劫之后的第一次高考,上头为了选拔人才,对这次很是重视,要求严格,不容许出现差错。

当冬日里清晨的日头升起,暖和微冷的阳光刚好能照进教室的时候,江秋月与刘爱英几人分散开,随着一群考生挤进了考场。

首先遇到的是两位监考老师,他们守在考场门口检验准考证。

这张证明来之不易,报名参加考试的人需要经过几重审核,家庭成分没问题,身份没问题,思想品德没问题等等,才能最终拿到手上。

所以,虽然只是一张纸,没有后世的照片和防伪等确认身份,但是却基本没有人敢冒名顶替考试的。

一方面是前期核查的严格,几乎不可能顶替人考试,另一方面是能考的都去考了,谁愿意替考给别人做嫁衣。

或许私下里有这种事吧,但总没有后世那么猖狂,而且这时候一旦事发被举报或者当场被逮到了,那处分可不是后世那么轻飘飘,搁现在相当于毁了后半辈子。

江秋月一边感慨一边把准考证交给监考老师查验,顺利进入考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坐下后,她快速扫视了一圈,发现周围进来考试的人,年龄层段跨越性很大,有很小的小少年小姑娘,也有三四十岁的大哥大姐。

单单一个考场的考生就分成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可想而知兰县甚至全国的考生中,除了适龄阶段的青壮年外,老老少少等或来下场试试手或不甘心想改变命运的人也不少。

看到那么多年龄偏大像是老师身份的人,江秋月心里不由有点紧张起来,那些人一看就是有真材实料的。

据后世的资料上所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录取率不高,几百万考生才录取了几十万,几十个人里面可能就只有一个人能拿到录取通知书。

要从这些人里面杀出一条血路,江秋月即使早有准备,此时到了事头上也难免心中忐忑,远没有她表现出来的那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