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剩下的刘爱英几个有补助的老知青,手上都多少攒了点,在粮食发霉不能吃了后就悄悄找路子换购了。

那些没被水淹的地方,总有村子有余粮的,再说快到了年底,红白喜事的用票和钱的地方多。

人家愿意拿粮食换,方卫东瞅着机会,揣着老知青们攒的粮票钞票来回几趟,买回来不少的口粮过冬。

发霉的粮食也舍不得扔掉,喂给家兔了,反正冬天没啥东西喂它们,都快饿死了,先喂喂看,能活就行,多少还能有点肉。

至于手头只有点钱没多少粮票的王莲和孙红日,刘爱英本着他们近来老老实实的份上,卖他们一点,有粮票给粮票,没粮票只能高价买了。

本来方卫东不想给那两个之前不安分的家伙,但是刘爱英劝他知青院的和谐最重要,再说又不是白送给那两人的,按原价买,份量也有限,保证两个人冬天喝稀的能熬过去。

不然,光让王莲孙红日看着他们吃,让他俩饿肚子,估计到时候不闹也得闹起来。

这是陈中华给没粮食的老知青想的办法,林文清在买卖之间牵的线。

其实钢铁厂里双职工的家庭中,有些供应粮吃不完的人也会拿出来换些票啊钱啊的,而且都是干净的好粮食。

那些大部分让林文清划拉给王晓红了,她那里也缺粮,毕竟对象更重要不是。

不过,自从他在钢铁厂上班后,村里那群狐朋狗友非但没散伙,还扩大了,在厂子里也结交了一群酒肉朋友,关系网张罗的更大了,于是给知青院的兄弟们另外牵了线买粮。

如此一来,两边都照顾到。

江秋月听刘爱英念叨后,心里感叹林文清到钢铁厂工作后越来越圆滑了。

为了不饿肚子,各人有各人的招儿,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临河村的村民们同样想尽办法弄来粮食,至少能有稀的混个水饱,熬到年底扒红薯吧。

于是纷纷到亲戚家借粮,去没受灾的村子里偷偷买粮,去县城里搞粮食。

家里没粮食就去亲戚家借点,亲戚没有就去没受灾的村子找一找,再不济去县城黑市里面买高价粮,总不能饿死。

一时间本该猫冬的寒冷日子里,大家都不断地往外跑。

柳建国对于私下买卖粮食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能有法子不饿肚子,谁也别举报谁。

只是有人竟然敢去田地里作孽,让他十分恼火。

那地里的冬红薯还没长成呢,有人肚里饿的发慌就去偷偷挖着吃了,这不是破坏年底的收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