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

七零万元户 老胡十八 1553 字 3个月前

她能做的不多,帮他守好大后方是基本的。

不成想,母子俩蹬着自行车到新厂,街道办新主任和纽扣厂原厂长早就在办公室坐着了,笑眯眯的陪一老一少说话,“咱们青云街道啊,下辖人口众多,积极响应央省部委号召集体办厂也不少,青云玩具厂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哎呀小林来了,赶紧的,这两位是省报杨记者,赵记者。”

珍珍笑笑,“两位记者同志好,一路辛苦。”

街道办新来的主任又道:“这就是咱们玩具厂的经理,林珍珍。”

“林经理你好。”记者没想到,这么大个让省里都听闻的玩具厂,经理居然是这么个小姑娘,而且他们都听出来了,原厂长和主任压根屁都不懂,对他们外行人提出的问题一问三不知,看来这位才是正主……当然,也有可能是挂名在街道下的乡镇企业,现在全国都兴这么搞,大家心照不宣便是。

带着满满的疑惑,意思性的亮出记者证,谁知这位林经理居然把记者证和介绍信接过去前后左右的研究一番,认真比对真人和证上照片……没一会儿还借口有事,离开了。

赵记者刚参加工作,一头雾水,小声问道:“杨师傅,她这是什么意思?”

“等着呗。”杨记者笑得和蔼极了,他们这次不是专程来采访青云玩具厂,一路上也采访了好几家工厂,无论去到哪儿,人家都是客客气气的,热情的招待他们,记者证和介绍信看都不用看。

“她呀,往咱们报社挂电话去了。”

赵记者“啊”一声,嘴巴张了张,把话咽回去,想起半个月前发生的一件事。南方正在搞开发的城市,因为有一群“失地农民”到市政府门前上访,不知道被谁拍下来,第二天诋毁批判我国改革的报道就见诸世界各大报端,要不是他在香港的同学打电话来问起,大家都不知道这事。

站起来的路上,总有人想给他们使绊子,去年是待业知青,今年是“失地农民”,明年会是什么?为了把他们的舆论环境搞臭,有些“记者”真是无孔不入。

小赵立马肃然起敬。

这位林经理不是一般人!

没一会儿,珍珍笑眯眯的,心满意足的过来了,对于记者的提问她几乎知无不言,访谈很顺利。双方都是聪明人,不能问的不问,不能答的不达,珍珍相信,如果省里真的注意到她的厂子,肯定会再有人来。

只是,她没料到,省里来人如此之,国庆节后的星期三,省商业厅就来了一趟,做了一场为期半月的调研。这次,珍珍自然实话实说,她的厂子其实披着集体经济外皮的乡镇企业,反正时代的洪流是谁也挡不住的。